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美国,一部电影的命运,基本是掌握在影评人和观众两者的手上的。观众拿钱直接投票,而影评人则用文章来确定影片的水准和地位。当年,号称影评女皇的宝琳·凯尔几乎是所有导演、演员试图巴结的对象,她的一番评论足以决定某部电影的生死——《2001太空漫游》票房相当惨淡的原因之一就是拜她的恶评所赐。照她的说法:“在艺术领域,批评家是唯一可以信赖的消息来源。此外都是广告。”当代的美国影评人罗杰·艾尔伯特也同样影响力巨大,甚至还出现了以他命名的电影节。《视与听》、《村声》、《纽约客》,以及当年的《电影手册》,这些杂志上的影评不但包含了对影片品质的评价,更是某种文化观念、政治主张、美学思想的表达,它们能引领着文化界的思潮,传递着时代最前沿的思想意识。

影评人的尴尬

遗憾的是,在国内,影评以及“影评人”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有人甚至说,中国没有影评,也没有影评人——从某个角度说,你还真不得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们确实没有那个杂志、报刊上的影评具有广泛的公信力和鲜明可靠的观点。虽然现在网络上“影评”满天飞,但绝大部分都充满着似是而非的态度,或者极度个人化的表达,而且只有极少数能达到影评最基础的要求:一个具有完备思路的观察者,对电影体系有着清晰的了解,能依据电影的常识和规律做出评价。对很多人来说,想要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上找到出色的影评,就像是从鱼市上的甩卖区里挑出一条活拨健康的鱼一样不易——而找到一个能持续写出靠谱影评的评论者,那更是像这个时代的处女一样珍贵。都说中国足球很烂,但好歹我们还有世界上最好的球迷;中国电影状况比足球稍好些吧,可影评呢?没准又要在几大国中叨陪末座了。湖南卫视最近新办了个节目,叫“零点锋云·联盟影评”,他们打出了一个“百位中国影评人联盟”的招牌,邀请了目前国内能称得上影评人的一些评论人士,使这些人有机会有窗口可以互通声气,在银屏上讨论、争辩、交流,畅谈己见。我们也许还不需要那种名大于实的“影评人协会”,但这种机会和窗口却对国内形成良好的评论风气大有裨益——至少在电视里现身的影评人不能像在网上那样无责任发言。哪怕清谈也好,调侃戏说也罢,这终归是个能让观众了解到影评人乃何许人也的节目,一个让观众听到多样的电影分析评论的节目,一个有望能助力电影评论走上台面,走得更正的节目。只有一点感慨:文字化的电影评论,居然是被影像化的电视节目扶助起来的,是谁快了还是谁慢了么?

 

话题:



0

推荐

严蓬

严蓬

124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常用笔名:电子骑士。前《环球银幕》杂志首席编辑,现为时光网高级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