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同志非凡人——
  对于好莱坞的“人员构成”,有一句挺流行的表述是:除了犹太人,剩下都是同性恋,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却挺实诚——根据金赛报告,同性恋在男性中约占4%,在好莱坞,这个比率却达到了25%——一个高得令人咋舌的数字。从之前的詹姆斯·迪恩、洛克·哈德森、到现在的安妮·海切、伊恩·麦克莱恩、布莱恩·辛格……李安教导说,人人心中皆有一座“断背山”是也。
  也许,在光怪陆离和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越是光环笼罩下的幸运儿,越容易感受到性的虚无和疲惫,当个人情感无法在异性那里得到补偿的时候,往往可以从同性伙伴那介于友情和爱情的关系中受到荫庇,比如,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和戏剧导演伊利亚·卡赞(后者导演了前者的《欲望号街车》)就是这么惺惺相惜的一对儿,他俩都很反叛、尖锐、处在正常社会的边缘,共同生活14年之久。当然,更多的人具有天生的同志倾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态度,往往是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演艺圈与同性恋,往往存在以下几种有趣的联系:  
1. “出柜”(指公开同志身份)与否,好莱坞体制之外的电影人和演员,似乎更能拿得起放得下,其作品因为性取向上的不一般,往往带有颠覆色彩。安迪·沃霍尔,同性恋,导演了先锋性的《帝国大厦》,这部超级闷片被认为体现了男性生殖器官崇拜;“同性恋者的偶像、特立独行”的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跟同性爱人HB的感情经历,跟他的同性恋电影一样广为人知。成功塑造《指环王》中的巫师甘道夫的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是一名高调的同性恋者,他认为杰克·吉伦哈尔对于《断背山》中男男接吻的抱怨,非常的“糟糕和不专业”。
2. 混迹好莱坞主流电影圈的制片人或是电影人,出柜后受到的压力,比起演员要轻得多。大卫·格芬,同性恋、梦工厂股东之一,坚持为有色人种、妇女和同性恋的权益斗争;布莱恩·辛格,这位成功执导了《X战警》的同性恋,事业和他即将开画的《超人归来》一样前途无量。
3. 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同性恋角色,往往由非同性恋演员扮演,比如,《费城故事》里的汤姆·汉克斯,《男孩不哭》里的希拉里·斯旺克。同性恋不演同性恋,一是避免不打自招、累及事业,二是本色出演,演技根本不会得到影评人和大众的认可。
4. 好莱坞的演员们在“出柜”这个问题上,往往需要三思而行。1999年,安妮·海切宣布说如果同性婚姻合法化,她将和女友艾伦·德吉妮尔斯结婚,但此后她的事业一直乏善可陈。毕竟,没有哪个Fans希望知道这样的真相:刚刚在电影里跟男主角奉献了一段销魂香吻的漂亮妞,银幕之外却是一个只喜欢跟女人厮混的同性恋。许多媒体评论说,英俊的吉伦哈尔选择出演《断背山》是个重大失误——他日后受女fans追捧的程度因这部电影大打折扣(不过,也有些曝料说,就是因为这么一“断背”,吉伦哈尔潜藏的同性恋情节被唤醒了。)。影迷的流失将直接威胁到电影公司的收益,而这又关系到演员的个人前途。因此,更多人选择了缄口不语、矢口否认、甚至瞒天过海等做法。最令人熟知的例子,就是洛克·哈德森,直到患艾滋病临终前,他才承认自己真实的性取向,公众一片哗然,因为他不久前居然还在和女演员表演激情戏。坊间还盛传,阿汤哥和基得曼的婚姻其实是为了掩饰他的同志身份,而前阵子他和凯蒂·赫尔姆斯的婚姻,高调得有点儿太不正常!

同志列传——
安妮·海切(Anne Heche)
(电影《六天七夜》、《迫在眉睫》、电视剧《整容室》等)
艾伦·德吉妮尔斯(Ellen DeGeneres)
(电视剧《艾伦》、《墙壁无声》等)
  安妮·海切有优雅的金发和漂亮的身材,然而她却不得不对爱慕她的男演员和男观众们说抱歉。她的父亲是同性恋,死于艾滋病,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影响,她自小在性格上就非常矛盾,她管内心世界中那个相对的自我叫做赛莉西亚。比起安妮的优柔寡断,男性气息十足的艾伦·德吉妮尔斯则显得坚决而直率,1997年,她向《时代》杂志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是美国首位出柜的电视明星。二人在一次奥斯卡颁奖礼上一见钟情,恋爱期间,她们合作拍摄了反映同性恋和流产合法化题材的影片《墙壁无声》(第二季)(If The Walls Could Talk),有一集还找来莎朗·斯通助阵。安妮说那是她“在生命中与艾伦共坠爱河后的第二件最幸福的事”,而她们却不得不为这场爱情付出代价——两人的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并损失惨重:《六天七夜》票房的失利,被舆论归结为安妮在爱情戏中拙劣的表现(跟她搭档的是哈里森·福特),那以后她在银幕上风光难在,更多涉足电视剧领域。而艾伦主演的《艾伦》(这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一位女同性恋者的情景喜剧),在播出4年后,于1998年被电视台叫停,那之后她再也没演过一部电视剧。除了要面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她俩还在各种同性恋政治团体的代言活动中无暇自顾。而最让安妮感到最痛苦和困惑的是,她不清楚是自己、还是“赛莉西亚”,爱上了艾伦·德吉妮尔斯,终于,两人的故事略带悲情的收场——她们分手了,安妮后来嫁给摄影师拉封·科利,并有了自己的孩子。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导演《活色生香》、《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对她说》等)
  阿尔莫多瓦不属于好莱坞,但是好莱坞却喜欢他的电影——尽管这种喜欢在阿尔莫多瓦看来无足轻重。他最崇拜的人,是德国新电影的旗手法斯宾德,但除了相同的性取向,两人迥然不同,不论是电影还是生活。法斯宾德是苦情的、混乱的,却把电影拍得冷静有力。阿尔莫多瓦则激情四溢,谁都知道他那段被教会学校制度和被神父性侵害的少年经历,但这似乎并不能磨灭他的天真和乐观。阿尔莫多瓦喜欢女人,因为当他从自身角度出发,他发现自己更能理解她们的爱情和母性、脆弱和坚强,女人带给他喜剧的灵感,男人却只能让他觉得悲伤,他不是她们的对立面,而是其中的一分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迄今的12部电影中,除了女人,还是女人,连男人在本质上都做回了女人(《欲望的法则》),她们渴望激情(《捆着我、困着我》)、心灵困惑(《奇卡》)、遭遇艰难时世却执著达观(《关于我的母亲》)、被侮辱和损害之后,一定会找到救赎之道(《高跟鞋》/《回归》),甚至,她们就是藏在我们身边沉默不语的慈悲的天使(《对她说》)……一水儿的性情男女和满世界姹紫嫣红的调子,故事却讲得艳而不淫、乐而不伤,因为有阿尔莫多瓦。后来终于在一部电影中,阿尔莫多瓦没有在镜头里放进任何一个女人,他讲述了男人之间的阴谋和爱情(《不良教育》),据说,那是对他少年往事的一次揭露和纪念。

罗茜·奥唐那(Rosie O’Donnell)
(电影《红粉联盟》、电视剧《同志亦凡人》、“罗茜·奥康那脱口秀”主持人)
  罗茜·奥康那也许是现今美国娱乐圈中,最强硬、最不好惹的女同志之一,她不像安妮·海切那样左右为难,也没遭遇艾伦·德吉妮尔斯那样的尴尬,这位总是梳着一头短发、神色威严的女人,很坚决的把自己的性取向揭了个底朝天,在代表同性恋团体发表演说的时候,态度跟她的身材一样的剽悍。她对枪支管制的问题也相当感冒,一副彻底的铁娘子做派,所以,她始终是让保守政客头痛的、“来自百老汇的不消停的宝贝”。奥康那做事一贯雷厉风行,当2004年旧金山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她立刻跟自己的伴侣凯莉·卡本特,以及其他4000位同性情侣一道,举行了热闹的婚礼,她的做法让很多拉拉欣喜若狂,因为她们又争取到了一个很top的女同志。也许正因为斩钉截铁的性格,奥康那在事业上反而运气亨通。她曾经演过几部电影(她的事业开始于那部麦当娜、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红粉联盟》),和许多电视剧,比如《同志亦凡人》、《威尔和格蕾丝》之类,但她的两把刷子在主持上——持续六年(1996~2002)的“罗茜·奥康那脱口秀”,不像其他同类节目那样尖酸刻薄地挖人隐私,而以纯粹娱乐为己任,一直是同类型节目收视率的冠军,并赢得5次艾美奖“最佳脱口秀”的奖杯。今年9月,奥康那将主持ABC的“视点”(The View)节目。ABC和她签的合同中有一条是,未经批准,她不得擅自剪头发——这对观众而言也许是个好消息:那一头标志性短发,虽然让她显得很是硬邦邦的,但的确不怎么好看。

大卫·格芬(David Geffen)
(好莱坞经纪人、管理人)
  大卫·格芬,他曾经凭着一张UCLA(洛杉机加州大学)的假文凭混迹好莱坞,靠做传奇经纪人发迹(汤姆·克鲁斯就在他手下呆过)、凭兴趣搞了几年赔钱的“格芬唱片”、梦工厂著名的三位创办人中间的一位,此外,他更是频繁见诸于新闻和报端的口水花。格芬出柜的故事,讲起来颇有点无奈和委屈的成份: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他为自己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问题困惑不已,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一边自我欺骗似的跟雪儿谈恋爱(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一边偷偷跟许多男士暗渡陈仓,这种状况被曝光后,格芬只好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双性恋者。格芬是著名的捐助人,他对医疗、教育、妇女问题等公共事业均出手豪爽,然而他最初的捐款行为,始于男友Steve Rubell罹患艾滋病去世后受到的触动,当这个政治意味极强的举动一经做出,格芬就发现自己骑虎难下,声势浩大的同性恋政治团体迫切地要把他争取过来,他们要求他更进一步:他应该有更多的捐助提供给艾滋病防治、并且向世界公布他是一个同性恋——在同传统舆论和激进的同性恋政治组织的长期“斗争”中,格芬输了。他于1992年出柜,宣布自己是gay,像同性恋团体们希望的那样。而媒体也把格芬描画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一名高调的、激进的同志,而且还很花心——据说他曾向一个作家提供了一张名单,里面是他约会过的所有人物,其中不乏许多赫赫有名的男演员。上世纪九十年代,更有一则很著名的谣言是,他娶了基努·里维斯。

马克·切瑞(Marc Cherry)
(《绝望的主妇》主创)
美国的电视剧编剧里很多都是同志,例如《六尺之下》的主创艾伦·鲍尔、《欲望都市》的主创达伦·达斯,还有《绝望的主妇》的主创马克·切瑞。这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性恋编剧似乎会用常人没有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他们(或者她们)大胆、尖锐、细腻,敢于面对生活中不为人所关注的黑色角落。就像切瑞所说:“以gay的身份长大,你总在主流社会之外,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同性恋艺术家会对通俗文化有如此大的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们愿意与众不同,勇敢地发掘新世界。”同时,还有一点非常可贵:他们不会像“直的”编剧们那样容易愤世嫉俗。所以你看到的《六尺之下》、《绝望的主妇》虽然挑开生活的层层面纱,却没有愤怒和躁动,一切都是讽刺的、冷眼旁观的,同时又是充满宽容和同情的。男人和女人在写到两性的关系时,都难免会被局限在自己性别的视线中,而同性恋编剧则可能跳出窠臼,用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待“男和女,我和你”的关系。《绝望的主妇》里的男女,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胜谁负。也许在马克·切瑞看来,这一切都是绝望的游戏。

布赖恩·辛格(Bryan Singer)
(导演《普通嫌疑犯》、《X战警》、《X战警2》、《超人归来》)
看到这位帅哥导演居然是同性恋,女人们可能都会暗叫一声可惜。照某些人的说法,好莱坞最大的两股势力,一是犹太人,二是同性恋。那身为犹太人的辛格就占全了。前一阵,当辛格在悉尼拍摄《超人归来》的时候,澳大利亚一个著名的同性恋网站居然贴出了一则辛格的征友启示。上面的“辛格”宣称自己是个双性恋,在寻找年轻男孩甚至希望加入群体乱搞。这也许是个别人开的玩笑,不过确实有人说看到他常常去南加州大学的电影派对上寻找年轻的男孩。人家的私生活怎样当然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不过知道了导演的同性情结,翻回来看看他导的电影,你就会看出点有趣的问题来:布赖恩·辛格拍的虽然基本都是动作片,但确实比别的动作片导演要细腻得多。想想看,X战警、超人,不都是难以被社会接纳的人群么?尤其是X战警,他们令普通人恐慌,被普通人排斥,这种情绪很难说不是同性恋的一种映射。所以,辛格的电影中有那么一种其它漫画改编电影所没有的潜台词。有意思的是,辛格的电影总会用到几个“同志”演员:两部X战警中的伊恩·麦克莱恩,还有《普通嫌疑犯》和《超人归来》里的凯文·斯派西——他虽然没有出柜,但却是好莱坞最著名的“同志嫌疑犯”。

乔尔·舒马赫(Joel Schumacher)
(导演《8毫米》、《蝙蝠侠与罗宾》、《永远的蝙蝠侠》、《杀戮时刻》、《粗野少年族》、《电话亭》)
同性恋导演会是什么样子?带着种娘娘腔,拍着奇奇怪怪情色另类的电影?错!看看身高1.91米的老导演乔尔·舒马赫吧。你会看到,他拍的居然都是很“男人”的片子。想想也对,这样的导演应该更关注男人么。他早期的片子《粗野少年族》讲的是吸血鬼。我们都知道吸血鬼这个形象本身有着强烈的性的寓意。普通吸血鬼电影里,都是性欲旺盛的吸血鬼看上某个美女,而这部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吸血鬼少年们希望把一个初来此地的男孩拉下水,加入他们的群体——这不是一种同性恋倾向的体现么。还有《蝙蝠侠与罗宾》,当年人们就在说,这片子太gay了,两个大男人天天腻在一起,罗宾完全是蝙蝠侠的仰慕者……还有一点,就是舒马赫的片子里几乎都没有男女之间的爱情:阴郁黑色的《8毫米》里没有爱情,表现正义与阴谋的《杀戮时刻》里没有爱情,道格拉斯主演的《怒火风暴》没有爱情,紧张惊险的《电话亭》里也没有爱情。好容易拍了部《歌剧院幽灵》,但这个幽灵更像是把女主角当成了一个自己的投影,不然结尾他就不会放她走——而女主角似乎也从没真正爱上过幽灵。对了,看舒马赫的片子一定要注意一下DVD花絮!你会发现:他也太爱拥抱片中的男明星了!

鲁伯特·埃弗雷特(Rupert Everett)
(《仲夏夜之梦》、《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云裳风暴》、《不可儿戏》、《杀死国王》、《理想丈夫》)
一般来说,好莱坞的明星们出柜都要面对着毁掉职业生涯的危险。当年的王牌小生洛克·哈德森就是憋到临终才透露了真相。而鲁伯特·埃弗雷特却幸运地跳出了这个“诅咒”,居然越出柜越红火——不知为什么,英国的诗人、作家、艺人中特别容易出gay,比如王尔德、E.M.福斯特、大卫·鲍伊、艾尔顿·约翰、乔治·迈克尔以及伊恩·麦克莱恩……鲁伯特颇有种风流自赏的魅力(所以他来给《怪物史莱克2》里的白马王子配音真是合适^_^),当年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一番深情,竟获得了女人们评出的年度最希望得到的男朋友称号。想想看,这么一个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幽默风趣才华横溢睿智体贴的男人,还不会打着主意和你上床之后弃你不顾,多么完美的男友啊。不过,当个gay也不容易,鲁伯特常常对人们说:“我为什么应该穿上粉色裤子?当个gay已经够难的了。”不少人很惊奇,这个同性恋演员居然扮演了那么多电影中的情圣角色,对此,鲁伯特只能说:“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可抱怨的——除了一点,就是人们好奇地想知道:像我这样的gay是怎么收起娘娘腔来演一个令人信服的异性恋男人的。”

比尔·康顿(Bill Condon)
(导演《众神与野兽》、《性学教授金赛》)
作为导演,比尔·康顿的作品不多,但却都颇引人注目。当年奠定他地位的《众神与野兽》,主人公是好莱坞三十年代的恐怖片大师詹姆斯·威尔(一个艾德·伍德式的人物),这个沉迷于弗兰肯斯坦形象的导演另外一个爱好就是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影片没有把焦点集中在这个人物同性恋倾向的价值判断上——或者说,没有像其它描写同性恋人物的电影一样,注重于同性恋的社会意义方面。比尔展现的是一个矛盾丰富的詹姆斯·威尔,影片中的这个同性恋导演,对家里强壮的男园丁既迷恋却又始终保持距离,似乎投入却又不敢沉迷。有意思的是,饰演威尔的,正是同性恋演员伊恩·麦克莱恩。他非常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好莱坞同性恋的内心世界。比尔近两年导演的作品《性学教授金赛》同样是关于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人们的性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赛教授。

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
(《理查德三世》、《众神与野兽》、《X战警》、《指环王》、《达芬奇密码》)
1988年,在一次BBC电视台讨论“公开宣传同性恋是否合法”的节目中,伊恩毅然出柜。之后,他就一直在为争取同性恋权益工作。别看伊恩年纪一把,说起话来却颇有点“愤怒老年”的劲头。他一直在抱怨人们对同性恋演员的态度,比如说“他们会让我扮演一个灰白胡子的老巫师,但他们还是不会让年轻同性恋演员去当浪漫爱情片主演。”还有“那些没头脑的人们就是不喜欢同志和他们一起工作、生活,比如在军队里,还有电影中。”嗯,看来他确实因为同志的身份“很受伤”。也是,伊恩近年虽因《指环王》而红,但角色仍然多是那种单纯摆酷的坏蛋(X战警中的磁力王和《达芬奇密码》里的提宾爵士)。这对吃透了莎翁经典的伊恩来说,实在是太没劲太小儿科了。不过,伊恩近来对同志的身份又了新的抱怨:“我已经当够同性恋“代表”了。我受够了这一切。自从我出柜以后,我就一直在做这些事情(指作为同志的代表为争取同性恋利益活动),而我的演艺生涯都受影响了。我想要安静地生活,我想要回到柜子里去,但我又无法找回原来的生活,因为很显然,现在柜子里充满了其它演员们!”还有个有意思的花絮:据说,在拍《指环王》的时候,伊恩看着身边的众多帅哥,颇为艳羡,但可惜这些年轻帅哥对老头儿却没甚兴趣,让我们的伊叔黯然神伤。


话题:



0

推荐

严蓬

严蓬

124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常用笔名:电子骑士。前《环球银幕》杂志首席编辑,现为时光网高级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