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阿西莫夫
 

我,机器人

一开始,对《我,机器人》这部电影就没抱多大希望,甚至有点等着看笑话的意思。原因很简单,我也算半个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时,我对图书馆谎称把《我,机器人》搞丢了,以三倍于书价的钱很不光彩地留住了这本书),而他老人家的《我,机器人》实际是个包括了8个小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把它放在一个影片里表现出来,怎么能拍得好嘛。

现在看来,我确实小瞧了好莱坞的编剧们,小瞧了导演普罗亚斯。不能不说,《我,机器人》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虽然影像上继承了导演在《乌鸦》和《黑暗都市》中对暗色调的偏爱,但节奏绝对流畅舒服,除了开头有一点点沉闷外,全片绝无冷场。影片里2035年的纽约显得CG痕迹重了些,但那辆超酷的奥迪跑车和几场“人机大战”绝对能满足你的视觉渴望。它既不像《银翼杀手》、《人工智能》那样厚重压抑,又不像《终结者3》那样空洞乏味。动作、场面、演员,包括剧本深度,都给人一种刚刚好的感觉。

当然,令人不够满意的地方也就在这儿。看完影片回头想想,你可能会觉得其中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人对机器人的恐惧;机器人与人的友情;机器人的反叛、觉醒和自由;男主角对心灵阴影的治疗……主旨反而不太清楚,被淹没掉了。

细心的影迷会从《我,机器人》当中看到很多科幻电影的影子:类似《机器战警》中的超级公司;《E.T.》中的心灯;《终结者》里的合金手臂……说到底,它还是一部中规中距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好看、不乏温情、在不会让你累到的程度上产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态,浅尝辄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罗亚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样独特不凡,恐怕你会失望的。

说到普罗亚斯,发现近年来很多B级片的导演都浮出水面,倒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像普罗亚斯,以前导的《乌鸦》、《黑暗都市》和《车库青春》都是低成本的小制作,但初次拍起这种大制作的好莱坞商业片来却也驾轻就熟。还有《蜘蛛侠》的导演山姆·雷米和《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这类靠B级片起家的导演是怎么获得制片人的信任,他们又怎么都能一接手上亿的投资就做得很好呢?

 

阿西莫夫,机器人

《我,机器人》从开拍到上映,一直笼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环下。国外杂志评论说,光那些《我,机器人》的书迷,就能把影院填满。不过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电影还没出来,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骂得狗血喷头,说这部影片是给阿西莫夫的一记耳光。其实,这部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定律”搭了个架子,借了阿西莫夫书名来打打旗号,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说的影响),而不是based on(基于小说改编)。

这个阿西莫夫到底何许人也?值得科幻迷这样抵死捍卫?你只要知道,这家伙一生出了500多本书,既有内容几乎涉及了所有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气魄宏大、严密巧妙的科幻小说。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思维触手延伸到无数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绝不坐飞机,从不出门旅行,每天只是8小时以上地用打字机写作、写作——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两个系列: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机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它实际是个短篇小说集,包括了8个有趣的小故事,充满了精彩的逻辑推理,但探讨的问题却不见得有如何的深度。比如说在《捉拿机器人》这个故事中,主角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63个看起来一摸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中,找出一个存在着缺陷的家伙来——这个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当中,但威尔·史密斯与机器人斗法的过程远不如书里写的那样精彩。《推理》一篇更为有趣,被组装起来的机器人竟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来是上帝让机器人帮助弱者——人类提出的法规。在一个只有两人的太空站,该怎样说服这个疯狂固执的家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三定律似乎失灵。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是人们对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出问题了。在这点上,电影卖的关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设想比较落好莱坞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说那么出乎意料,那么精彩——大概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愿意跟好莱坞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搬上银幕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消息说,福克斯将在明年开拍《基地》,而导演则有意于拍过《伊丽莎白》、《四根羽毛》的谢加·凯普尔——在我看来,这家伙有一定驾驭大场面的能力,但表现力却不够,缺乏迷人的风格性,《基地》要落在他手里,不是什么好事。

 

人,机器人

影片中,中央电脑viki的为了人类的“整体利益”,控制机器人,想把人类全保管起来,不允许他们出门,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这一思想其实已经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畴,它的灵感显然来源于另一位科幻大师杰克·威廉森的科幻小说。杰克·威廉森在其一系列的机器人小说(例如《束手无策》、《机器服务人》)中描绘过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场景:尽善尽美的机器人为了“确保人类免遭损害”,几乎取消了人类的所有活动,甚至将人类洗脑。对人的“过度保护”,其结果就是人类的灭亡。这里面包含了对机器人(先进技术)和人(劣根性)的双重不信任。有人说,在探讨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方面,杰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从科学事实来说,机器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伪命题。机器人威胁论在看得到的将来中,都是一种鬼扯,一种电影需要的噱头。那些机器杀手代替的,实际是从前杀人狂、吸血鬼和怪兽的角色。而描写机器人与人的友情,也不过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达罢了。

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写推理故事的一个依据,绝不是为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或者制作机器人的生产商设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么对机器人的忧虑(可能恰恰相反)——这就好像写福尔摩斯并不意味着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忧虑一样,不过是一种环境设定而已。

波兰的科幻大师,也是著名科学家,塔尔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Stanislaw Lem)就曾说:将来,不大可能会有酷似人类具有个性的机器人出现。我们需要的,是机械手那样分工各异的机械工具,不是一个有两条腿,下班后会和其它机器人聊天,然后去找自己电子老婆的“人形机器”。

 

 

话题:



0

推荐

严蓬

严蓬

124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常用笔名:电子骑士。前《环球银幕》杂志首席编辑,现为时光网高级编辑。

文章